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旗下【起點學院】推出產品經理“365天”成長計劃,BAT大牛帶你學產品!
從一年半的創(chuàng)業(yè)中堅持過來,看到國內形形色色的產品,國內工具類產品也開始多了起來。比如做文檔協(xié)作的石墨和齊書;做表單收集的麥客和金數據;做 CRM 的銷售易和紛享銷客;做客服的逸創(chuàng)和 UDesk。國內越來越多的工具類產品,對我來說也意味著自己越來越多的期望都更近了。
創(chuàng)業(yè)不能忘記初心,我最早出來的想法就是做一款好用的團隊工具產品,從第一個項目管理產品 Dashboard、到現在的 瀑布IM。都是我對工具產品的一種表達。工具類的產品價值非常明顯,只需要把工具本身的價值和解決的需求做到位,就是一款好工具。但是「好與不好很容易感受到,好與更好卻需要更多的鑒賞」。
核心是工具體驗
既然是工具類產品,工具類產品的基礎體驗當然不能有縮水。做為一款工具類產品的體驗,最重要的是穩(wěn)定性、邏輯性、易用性。在我看過到的產品中能兼顧到三者的少之又少。我去看很多國外的產品,對這幾點的感受非常明確。也許是由于國外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對于做好一款產品的定位準確,沒有環(huán)境的干擾,用心就能做好的緣故吧。
- 穩(wěn)定性,簡而言之,就是要給人穩(wěn)定的體驗。包括幾個方面:UI、交互、網絡、數據信息等等。
- 邏輯性,做為工具自身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,就要符合什么樣的邏輯,不應該在邏輯問題上有任何缺失。
- 易用性,一個好用的工具必定是簡單的,復雜得人都看不懂的,那是給機器用的。
做為工具類產品,這些工具屬性的本身不能缺失,如果有任何缺失便是一種不完整。基礎的體驗也是一款產品是否可以長期發(fā)展下去的基礎,不重視就等于自宮。
工具類產品做到這幾點,其實也只是個開始。
做用戶中的蘑菇
先講一個故事:「神經病院有一位老太太,每天都穿著黑色的衣服,拿著黑色的雨傘,蹲在神經病院門口。醫(yī)生就想:要醫(yī)治她,一定要從了解她開始。 于是那位醫(yī)生也穿黑色的衣服,拿著黑色的雨傘,和她一起蹲在那邊。 兩人不言不語地蹲了一個月。那位老太太終于開口和醫(yī)生說話了:請問一下…… 你……也是蘑菇嗎……?」
這個故事很簡單,就是說你要了解你的用戶,就需要深入到用戶中去。很多時候,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,每天都在被一堆需求圍著,殊不知這些需求對于用戶有沒有真正的意義。
最好可以深入到用戶群體中,但如果受限于物理和地理情況,也要做到盡量有效的和用戶深入溝通:經常和用戶探討一些需求;及時回復用戶的問題;偶爾去和用戶做個面對面,請喝杯咖啡;對于早期的種子用戶也可以適當的有一些關懷,比如組織活動或者送禮品;其實要做的只有一點,就是每天都要和用戶溝通,來了解用戶真實的想法。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才能符合「用戶想法」。
瀑布IM有很多用戶,我們一直在和他們溝通來獲得不同的需求和想法,也有時候去加入他們的工作環(huán)境來感受他們的工作,我們的用戶總是給我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,有很多想法我們也已經體現到了產品中。
當走進用戶中去,至少做出的工具產品是價值滿滿地。但是,好與更好是一種突破,需要跳出來產品角度去思考。
融入人性的設計
一個完整的工具產品往往是復雜的,因為充斥著各種條理和邏輯性,也給產品帶來了額外的使用負擔。易用,就順理成章成為這個主題的核心。
易用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非常困難。雖然有很多產品方法可以將產品簡化,但是不同的產品代表不同的思維模型,原封不動的套用,只會帶來邏輯上的簡單。一款好用又簡單的產品,一定是從真正用戶的感受和思想上去結合的,比如你面向的是 90 后群體,那么你的產品應該有對應的設計和元素表達;如果是團隊產品,一定要有一些可以讓大家感受到團隊氛圍的一些點等等。
最直白的做法是多去感受產品中結合人性的多少。有可能產品只是純邏輯運算,或者產品只是華而不實,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。抓住了工具產品本身的價值后,再去在產品上加強從人性角度的理解是比較合適的做法。需要通過心理學的思考、UI 上的感情化設計、目標人群的特性、使用場景的氛圍結合,來達到最終的畫龍點睛之筆。
融入人性很難很難通過語言去形容去歸納,更多的是要靠多和用戶溝通,有人的交流,有感情的交集;更多地去思考產品為用戶帶來的價值,感受那個可以讓用戶覺得不需要思考的點。變簡單很難,堅持從人性角度去思考才會有機會突破。
寫在后面
我們在做 瀑布IM的時候非常注意這些方面的感受。你會看到上面有很多工具性的地方,邏輯縝密,功能完美;也會看到很多讓人欲罷不能的小細節(jié)。但這遠遠不夠,融入人性的設計還需要一個持續(xù)和迭代的過程,MailChimp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這一點,我們還差很遠,使命重要而深遠。產品的溫暖離你有多遠,就看離人性有多近。
本文作者@趙戈戈,瀑布IM創(chuàng)始人,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,起點學院優(yōu)秀學員。
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,謝謝。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